語言
首頁 > 交易指南 > 投資者教育

中國錢币發展史(上)

我國古代貨币總共有六次重大演變


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币的國家之一,使用貨币的曆史長達五千年之久。中國古代貨币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,先後經曆了六次重大的演變: 

一、由自然貨币向人工貨币的演變: 在中國的漢字中,凡與價值有關的字,大都從“貝”。由此可見,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币。 随着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,貨币需求量越來越大,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,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。銅貝的出現,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自然貨币向人工貨币的一次重大演變。 随着人工鑄币的大量使用,海貝這種自然貨币便慢慢煺出了中國的貨币舞台。

二、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: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,我國的貨币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爲特色的四大體系,即:鏟币、刀币、環錢、楚币(爰金、蟻鼻錢)。 秦統一中國後,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○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币法“以秦币同天下之币”,規定在全國範圍内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。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,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币形狀各異、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态,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。秦半兩錢确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,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。
三、由地方鑄币向中央鑄币的演變: 據《漢書·食貨志》記載,劉邦建漢後,允民私鑄錢币。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。文帝時“鄧通大夫也,以鑄錢财過王者。” 元鼎四年(前一一五年),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币權,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铢錢。從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币鑄造、發行的統一管理,這是中國古代貨币史上由地方鑄币向中央鑄币的一次重大演變。 此後,曆代鑄币皆由中央直接經管。鑄币權收歸中央,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
四、由文書重量向通寶、元寶的演變: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币,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确标明錢的重量,如“半兩”、“五铢”、“四铢”等等(二十四铢爲一兩)。 唐高祖武德四年(六二一年),李淵決心改革币制,廢輕重不一的曆代古錢,取“開辟新紀元”之意,統一鑄造“開元通寶”錢。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,錢文不書重量,是我國古代貨币由文書重量向通寶、元寶的演變。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。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标重量,都以通寶、元寶相稱,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“民國通寶”。

五、由金屬貨币向紙币交子的演變 :北宋時,由于鑄錢的銅料緊缺,政府爲彌補銅錢的不足,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。在四川買一匹羅(絲織品),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。鐵錢如此笨重不便,紙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。交子的出現,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金屬貨币向紙币的一次重要演變。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币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币。

六、由手工鑄币向機制紙币的演變: 清朝後期,随着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,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币機器,用于制造銀元、銅元。後來,廣東開始用機器制造無孔當十銅元。因制造者獲利豐厚,各省紛紛仿效。 清末機制貨币的出現,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手工鑄币向機制貨币的重林演變。

< a href=' '>網站對話
< a href='https://en.live800.com'>live chat